“双减”实施一个学期以来,当下正在发生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带来的“痛感”已经显现。在合肥这座省会城市,记者采访了数十位一线教师,从小学到中学,从95后到60后,从他们身上普遍感受到了职业生涯的“转型之痛”,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改革的真实情绪反应。
“教了一辈子的书,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教了。”不止一位资深的教学名师向记者诉说了转型的艰难。他们都是“传统赛道”上磨砺出来的佼佼者,当他们习惯性使用所带班级曾考出“全区第几的成绩”的表述来回顾昔日的教学成绩时,自己都意识到这样的话语已经“不合时宜了”。
显然,他们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观念层面的变化。但是,从观念到实践,总有一段距离,教学实操层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双减”提出的一系列刚性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了重新厘定,也重构了课堂的样态以及教师的角色,这对教师职业生涯来说不啻为一个重大挑战。
40分钟的课堂,到底应该教什么,才能确保质量效果;课后的作业怎么设计,才能缩短时间又能巩固知识……要想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固定的答案能参考,只能一步一步地探索,一轮一轮地总结。
记者观察到,为了破题,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将自我变革的动力来源诉诸教研活动。一时间,各个学校的集体教研蔚然成风,问题导向相当明确。一位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刚接受完记者的采访,立马赶赴一所学校对上期教学视导的情况进行总结研讨,同行的还有区教研室的主任。据他们介绍,现在教师都希望被听课,争着把专家请来“把脉问诊”。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教师流露出一些担心:缺少了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孩子的基础知识会不会变得不牢固;也有家长担忧,过去孩子在课外机构培训,上两遍可能要比上一遍要好,现在单凭学校教师的教学,中考成绩会不会受影响,上不了重点高中。
任何时代的改革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包容和鼓励,这是对改革者莫大的支持。正如一位初中校长所言,家长对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每年中考成绩上,成绩的波动引发的社会舆论不能成为否定教育改革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不能承受之痛”。只有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包容,看淡分数,重视多元评价,允许试错,鼓励创新,学校才能更加坚定地将改革推行到底。
当然,作为改革的实践者,教师的职业状态和生存状态都应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及时关注教师的压力和诉求,拿出有效举措,缓解教师的“转型之痛”,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才能确保改革行稳致远。当然,这也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教育信息网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25 / 05月
07 / 06月
18 / 05月
07 / 06月
24 / 05月
19 / 05月
视频
原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