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鲸鱼沟东车村蜿蜒的老巷里,屈家铁匠铺的炉火已燃烧了90余年。74岁的铁匠屈希望继承着三代人的衣钵,以一柄铁锤、一炉旺火,将传统锻造技艺锻造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三代人的坚守诠释着“东方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屈家铁匠铺的墙上,十八般兵器寒光凛冽,锄头、镰刀等农耕工具整齐罗列。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屈希望不仅熟练掌握传统农具的锻造工艺,更痴迷于复原古代兵器。为还原十八般兵器的形制与神韵,他查阅古籍、走访老匠人,反复试验淬火、锻打的火候。“每一道纹路、每一次锤击都要对得起老祖宗的手艺。”屈希望擦拭着一柄长枪,眼中闪烁着匠人特有的执着。如今,他复原的兵器不仅成为传统文化展示的亮点,更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
在机械化浪潮冲击传统手工艺的今天,屈希望始终坚持手工锻造。“机器造出的是冰冷的工具,手工打制的农具却带着温度,更懂土地的脾气。”他说,为了让老手艺后继有人,他收徒传艺,如今四个徒弟中有本村青年,也有慕名而来的外乡人。“打铁先要打磨心性,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匠心。”屈希望在飞溅的火星中教导徒弟,从选料、加热到锻打、淬火,每一个环节都言传身教,将三代人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其中。
近年来,屈希望的铁匠铺不仅是乡村记忆的守望者,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来自法国、德国的国际友人曾慕名探访,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感受中国传统工匠的执着。一位德国工业设计师在体验后感慨:“屈师傅的技艺让我看到,真正的工匠精神是跨越国界的语言,它关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如今,屈希望正着手整理家族三代人的锻造技艺,计划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手工艺图谱。他还开设了非遗体验工坊,让更多人亲手感受铁与火的艺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根。”屈希望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省级非遗焕发新的活力,让东方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在东车村的晨昏交替中,屈家铁匠铺的炉火依旧旺盛。这里锻造的不仅是铁器,更是对传统的坚守、对匠心的传承,以及一个手艺人用毕生时光书写的文化传奇。
(总监 文峰 编辑 胡静 乔亮 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