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新闻网讯:7月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披露了海南省和广东省江门市违规更换教材版本事件,随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热议。7月7日,教育部要求两省教育部门立即处理,两省教育厅连夜研究,海南省教育厅已决定立即纠正更换教材版本的不当做法,广东省教育厅已责成江门市教育局停止更换教材版本。尽管两省违规更换教材事件似乎已尘埃落定,但这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教材虽小而教育事大”,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官员应该知晓的常识。在教育部《关于2013年中小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2013年秋季学期各地仍沿用2012年使用的教材版本”的要求之后,仍有地方教育部门违规操作,让人愤怒。
事实上,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此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都颁发过关于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用书管理的文件,各地教育部门总体上能贯彻文件精神,基本上保证了教材选用和征订等工作的有序性。从相关规定来看,随意更换教材是被明文禁止。但是,近年来还是有一些部门、学校和个人受利益驱使,不遵守有关规定、不按《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材,扰乱了教材发行秩序,增加了学生和家长负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尽管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正在从统编制走向审定制和自由选择制的结合,但从教育常识来看,教材版本不得随意更改。央视《焦点访谈》批评海南与广东两省教育部门缺乏常识。央视说,“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懂得的常识”。笔者完全赞同央视的“常识说”,常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的基本知识。然而,作为教育部门尤其是教育官员,为什么对此常识置若罔闻呢?也许正是因为“利益”。
目前,我国共有中小学生两亿多人,教材加教辅年总值高达600亿元左右。央视说,“一年市场600亿,难怪有人会惦记”。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力图打破教材出版垄断以来,各地更改书目以保护本地出版集团的事例仍然不时见诸媒体,地方保护主义一直是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上的顽疾。对此,社会舆论一般认为,这些是教育官员的“谋利”问题或者是教育管理问题。解决的办法往往是严加管理,惩治涉事的责任人。
笔者并不否认,以上观点有道理而对策也有效果,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治理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其实,我们更值得从“教材虽小而教育事大”视角来深思,如何治理教育官员不遵循教育规律,不执行有关规定,更漠视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意见,独断专横地对小小教材指手画脚的行为。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当利益巨浪吞噬了教育官员的理想情怀,他们成了“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失去理想的人”。那么,在严加管理的前提下,重塑他们的理想才是治本之法。尽管社会已走出“耻于言利”的时代,但是理想一定不能抛弃。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其需要教育官员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教材虽小,但它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的基本条件与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养成科学世界观及优良道德情操的核心工具,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说,“教材虽小而教育事大”。教育官员先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先正己身而后人。官员带干部,干部带教师,教师带学生,方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为此,教育官员需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为了谁”: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事业;“依靠谁”:牢固树立民主理念与作风,始终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我是谁”:自觉定位于教育服务员,坚持为官不谋一己之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刘尧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教授、所长)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