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已经有16个年头了,在这16年里,我始终不敢忘记过去的岁月。每每看到墙上的老照片,往事便常常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我的父亲叫霍维道,出生于一九二三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二。1942年,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处于存亡之秋,年仅19岁的他,应西北革命洪流的形势,毅然从军,投戎于西北军(陕军)杨虎城儿子杨拯民的部下,1950年全国解放后回家务农。父亲在部队前后8年,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次,身上到处是伤痕,为西北革命胜利和全国解放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军旅的战斗和生活,影响了父亲的性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性格刚毅、脾气暴躁,敢于和现实中不良风气作坚决斗争的人。父亲曾在村上担任二组组长期间,认真负责、秉公办事,对投机取巧、耍奸溜滑、不劳而获的村民嫉恶如仇、坚决抵制,虽然得罪了一部分人,但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把份内的劳动任务干的井井有条,把职责内的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
父亲是一个干任何事情都不服输的人。不论在农业合作化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年代,他干活儿总是率先垂范、尽心尽力,力求把事情干到最好,让左邻右舍秉服。农业合作化年代,他出工劳动经常走在社员前面,干活儿肯舍身子、卖力气,一个人有时干两个人的活儿,挣得公分也排在前面;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他更是起早贪黑、勤奋务农,每年庄稼长势很好,粮食打的仓洞满满。文革期间,他因受牵连,曾被批斗,后不服地方政府的主观臆断,东奔西跑,辗转于山西、天津、北京和兰州之间,找到当年的领导、战友,如肖华、霍仲仓等对自己的军旅革命正名。其中杨拯民的证明材料中写到:“记得霍维道同志当时作战勇敢,工作积极,表现是好的”。1985年,终于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领上了“老复退”每月7块钱的定期定量补助款。
父母生过我们兄妹7人,其中3个孩子早年夭折,只剩3个姐姐和我4人。大姐二姐因社会条件和家庭困难的原因,没有上过学,三姐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我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又是男孩,自然被视为“掌上明珠”。父亲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不辞辛劳,昼夜忙碌,用每年养的猪、羊和鸡变卖成钱,供我上学读书,把最好的生活给了我。我也不负他望,刻苦读书,于1988年6月终于考进了一所省上的中专学校,1992年7月毕业后分配在延安市宝塔区质监站工作至今。
2006年3月1日,父亲因几天前摔了一跤,与世长辞。得到噩耗,我措手不及,突然之间产生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背痛和无奈,他还没有享受我这个老来得子的福分,就这样匆匆离世,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2020年清明前夕,我回老家,在父亲坟前立了一块墓碑,请人撰写了碑文,对父亲生平和功绩作了概括,算是墓志铭。现摘录部分文字如下:“先父霍公讳维道,……至公允、实善良,刚正有节,情怀家国。1942年,倭寇猖獗,民族存亡之秋,毅然从军,共赴国难,沐硝烟,冒弹雨,舍生忘死,遂得肖华、杨拯民赞扬。1950年解甲归乡,整兴家园,村容村貌为之一变,乡民遍赞,亦获子洲政府矜育”。
父亲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在我的眼中是伟大的。他勤劳、正直的高贵品质,我会永远坚持;他大义凛然、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我会永远铭记;他几十年秉持的诚实处事、善待他人的家风,我会永远发扬、传播。今年农历四月十五,是他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为再一次加深对父亲的感激,我倾尽所学,作文记之,以表悼念。
2023年5月29日
霍启星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教育信息网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08 / 06月
08 / 06月
07 / 06月
09 / 06月
18 / 05月
25 / 04月
25 / 05月
07 / 06月
18 / 05月
07 / 06月
24 / 05月
19 / 05月
视频
原创
标签